Day 17. Tábor 胡斯黨的上帝之城

波希米亞的第二個陰雨天,就來點知性的歷史之旅好了。從 České Budějovice 還可以搭巴士去大名鼎鼎的 Tábor,這個名字我們從小就聽說了,因為捷克民族樂派作曲家史麥塔納的交響詩《我的祖國》Má vlast 第五樂章就以 Tábor 為名。在半年前的布拉格之旅,我們也對 Tábor 背後的故事背景:查理大學揚胡斯 Jan Hus 的宗教改革與胡斯黨人戰爭 Hussites War,有了初步的認識。繼創世公主 Libuše 與悲劇女英雄 Šárka 後,Tábor 被史麥塔納視作捷克民族歷史景觀形成的一個重要部分。

上次的布拉格之旅中,只知道 Tábor 是胡斯黨人的主要據點,也在揚胡斯被處死後成為胡斯戰爭的指揮中心,撐了 25 年終於落敗。看看 Tábor 的平面圖,儘管乍看之下和一般中世紀圓形城市有機成長沒什麼不同,但細看一點就會發現,事實上它是個大致均衡對稱的矩形城市,矩形廣場的正東西南北各有一個梯形社區,矩形城市的兩條對角線就是矩形廣場伸出的四條幹道通往四個城門。

Tábor 的確是個萬丈高樓平地起的全新規劃城市,於 1420 左右胡斯黨人 Husité 中最激進的一派所創立,作為歐洲最早的宗教改革運動,他們給這城市取了個聖經名字 Tábor,取自以色列拿撒勒的大博爾山 Mount Tabor,據聖經所稱耶穌基督曾在這裡顯聖容 (Transfiguration)。這群激進派胡斯黨人所訴求的不只是打倒腐敗天主教會,更要在 Tábor 開始全新的社會實驗,要完全摒棄領主統治教會壟斷而向人民納貢的人間體制,重拾上帝律法中我為人人的互助精神。

因此創立 Tábor 的胡斯黨菁英與平民支持者們不分貧富貴賤,紛紛交出了他們的財產充公,平均分配支持全城的男女老幼的生活,這個基進的社會實驗使他們以「塔博黨人」 Táborité 之名聲明遠播。社會實驗反應在城市布局上,就是不分階級平均向心的正方城市,也是以四個「農民公社」組成的「上帝之城」!沒想到,19-20 世紀與基督宗教勢不兩立的共產主義,在十五世紀的捷克居然曾經一拍即合!這個激進的社會實驗不知和馬克思的夢想有多少吻合之處呢?有空應該來比較看看。這是我們的捷克之旅中唯一沒有世界文化遺產的城市,但 Tábor 在 600 年前的社會實驗與城市規劃,其價值絕對不輸給任何一個世界文化遺產。

不過老實說,這麼一個帶有基進強迫症規劃的幾何形城市,終究不像曲折蜿蜒的中世紀有機成長小鎮來得可愛,若沒有這層知性的故事背景,Tábor 的城市景觀是嫌平凡了點,更別說今天還是大陰天。倒是街頭巷尾不少市民建築立面上,常常可以見到胡斯戰爭主題的壁畫,廣場或街角的雕像往往不是聖徒或政治家,而是胡斯戰爭的英雄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ysmalllam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