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物浦商務城 Mercantile City
第二天,繼續我們的世界遺產區之旅,今天回到內陸從城市裡著手。其實,我們所居住的旅館,出門第一條巷子口就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的「文化區」William Brown Street Conservation Area。這條威廉布朗街非常純淨,旁邊除了博物館、藝廊、劇院、圖書館之外,什麼都沒有了,全部都是 19 世紀中產階級調冶性情培養品味的「文化區」,整個英國找不到第二條這樣完整的文化街區!
County Sessions House (1884, Neo-Classical)
Walker Art Gallery (1877, Neo-Classical)
這裡叫威廉布朗街,就是紀念 19 世紀中利物浦的議員暨慈善家 William Brown,他死後大手筆把這塊接近火車站 Lime Street Station 的城市門戶土地捐出,而且指名都要蓋圖書館博物館等文教機構,而且都要蓋最雄偉的古典建築!市政府也非常有誠意,除了將 William Brown 的土地規劃成喬治街外,附近其他零碎土地與軍營也都一一整合起來,變成難得的新古典整體開發區!這樣子的「新古典計畫」令人聯想到愛丁堡的「北方雅典」Calton Hills,愛丁堡也曾經想在那塊高地上蓋整群的新古典建築,但才蓋完一些小結構就無以為繼了;利物浦果然夠富裕,說蓋就蓋,而且真的蓋出了一個新古典城!
William Brown Library and Museum (1860, Neo-Classical)
Waterloo Memorial/Wellington's Column (1865)
本區最先規劃也最先落成的焦點,是節慶大廳 St George's Hall,就是要蓋來給利物浦富商紳士淑女們開宴會、開舞會、舉行慶祝典禮的地方。節慶大廳旁邊的巨大廣場 St George's Plateau,左右有年輕的 Victoria & Albert 騎馬護衛,除了紀念 1839 年輕的女王加冕,也紀念亞伯特親王在 1846 年那次光臨利物浦的剪綵之旅。這不只是屬於有錢紳士淑女的儀典廣場,更是屬於全體市民不分階級的公共廣場,所有歷史上牽動利物浦人感情的重大事件都要在這裡舉行,譬如披頭四兩位成員過世時這裡都有遊行、愛爾蘭發生血腥星期天時利物浦的愛爾蘭社群也來遊行、利物浦得到「2008 歐洲文化城市」頭銜與開幕時也要遊行、當然至今每次只要利物浦兩支足球隊贏球後,這裡都會有返鄉大遊行,遊不完呀!
St George's Hall (1854, Neo-Classical)
Victoria & Albert@St George's Plateau (1854)
不過本區畢竟早在「新古典之城」規劃之前就已經是個城市門戶,曾是 1830 年世界第一條鐵路的利物浦端火車站,後來則是 1836 開幕的 Liverpool Lime Street 火車站,屬於異國文化薈萃的港都風情,其實本來不該那麼「古典」而莊重,因此這裡稍微帶點異國風情的一面就投射在 North Western Hotel 這個鐵道旅館上。紳士淑女旅人們來這裡度假或出差,順便吹吹海風上街購物,當然還是要住在法式馬賽屋頂與羅亞爾河城堡風格的旅館,才浪漫呀。時至今日,浪漫旅館已經關門,居然變成 Liverpool John Moor University 的大學生浪漫宿舍!如果我是高中生,大概就會為了有這種豪華宿舍而決定來利物浦讀大學 XD
Lime Street Station (1836)
North Western Hotel (1871, French Château/Neo-Renaissance)
Empire Theatre (1925, Neo-Classical)
另一個保存區,是市中心堂皇的大街「商務區」Castle Street Conservation Area,這裡是利物浦從 13 世紀的 Borough of Liverpool 時就擁有的七條街區小村,不過我們怎麼能期待在這裡看見「中世紀」的利物浦呢?利物浦快速發展的 18 到 19 世紀,早就把這裡更新了一遍又一遍,大街一次又一次拓寬,商業建築一次次蓋了又拆再蓋更大的… 利物浦畢竟是個兩百多年間一直飛快進步的城市,怎麼可能保持某種單一的老城面貌呢?
當然,在這一塊保存區會被列為古蹟的,大體上還是 19 世紀中到 20 世紀初這段利物浦與大英帝國的黃金時代建築物,有一家家航運公司、旅館、銀行、保險公司、還有法律與會計事務所… 光看這條商業大街上的產業組成,19 世紀利物浦的港都風貌就隱約可見,這時有點資本的商賈人人想到海外做生意發財,首先要找船公司雇船出海,要有過夜旅館隨時安頓出入的異國水手,批貨雇船的大筆資金需要找銀行週轉,出遠洋生死未卜當然每艘船都要保險,出去新大陸佔到的土地、搶到的奴隸、得到的物資權屬歸誰,還有請法律事務所引證歷歷捍衛利益。
Castle Street 這街區裡的歷史建築,幾乎不出這些「航運相關」產業。利物浦的水手討海生活與商人大膽投資,一起架起整個高風險卻也高獲利的城市產業,這帝國第二都的地位可不是輕鬆得來的。繼火車站前的 St George Plateau 看過年輕貌美的維多利亞女王雕像後,來到 Castle Street 再見女王已是垂垂老矣。就在這六十多年的「維多利亞時期」,大英帝國的工業、貿易、殖民、軍事都一步一步達到顛峰,利物浦身為整個帝國海上強權的門戶,從來沒有讓女王失望過。
在老市中心,平行於這個「商務區」銀行保險辦公大街的另外一邊,可沒那麼堂皇了,過去是屬於中下階層船長水手搬運工們的生活娛樂街區,今日則是藍領與白領都市勞工們週末休閒的逛街購物區。這邊當然沒納入堂皇的古蹟或世界遺產區,不過這裡吸引的旅人恐怕更多… 因為逛一逛不小心就會走進酒吧與夜店區 Matthew Street!
馬修街小小一兩條,就有好多酒吧,每一家都要有 Live Music,但來這裡的人至少有兩類:一類真的是來享受酒吧文化並且認真聽音樂的,另一類則是慕 Beatles 之名來朝聖的。的確,現在這區這麼紅都是因為披頭四,他們早在發跡之前就在這邊好多間酒吧駐唱過,走紅後並非每間酒吧都有沾到他們的光而紅起來(譬如火車站前「文化區」的Empire Theatre 披頭四也去唱過,不過誰記得?),紅起來的主要是這間 The Cavern。真走下去,其實未必看得到獨立樂團、酒吧生活、或是愛樂者的認真風景,而是一批接一批的觀光客。唉,我們的利物浦之旅已經進入第二天,似乎怎麼走都會遇上 Beatles 景點,街上處處可見的披頭四歷史、披頭四訊息、四位男孩的雕像與大臉海報… 竟莫名其妙地讓我們越看越是反感。
我們這兩天的旅程都是以利物浦的「港都世界遺產」為主軸,但即使是這個世界遺產,在 UNESCO 的官方描述中也是強調「此港都孕育了多元前衛文化,包括世界馳名的披頭四」。這是我有時候相當討厭世界遺產與城市行銷的一點:城市的確有一個地方文化、一個歷史時勢、一個特殊的城市氛圍,而能以這個整體結構成就許多美好事蹟。但對我來說,這美好事蹟並不該只聚焦在幾個個人英雄身上,尤其還是引起當代新偶像崇拜的搖滾明星身上。對我來說,利物浦可以是「流行音樂之城」,但我卻覺得今日的它已被過度包裝為「披頭四之城」。
也許我們來這裡的時間還是白天,還沒能體驗到正宗的「音樂城市」氣氛而只看到了一堆「披頭四觀光」景點吧?天還沒黑,但這裡的重度觀光味已經讓我們無法忍耐下去,還是趕快逃離吧。誰知,下一個街角就傳來了悠揚的鋼琴聲,聽起來很悅耳、很熱鬧、但也很無拘無束不守格律;在「音樂之城」,與其看個人英雄景點,我還更期待看這些城市角落的平民素人音樂家。琴聲就這樣帶我們來到了另一片天地,一片廣大又明亮的新銳購物區 Liverpool One。
在 2010s 的今日,英國幾個工商大城似乎都可以看見這樣的市區購物中心,譬如伯明罕 Bull Ring、卡爾地夫 Dewi Sant、還有曼徹斯特 Arndale,大家多多少少都是一個市中心 shopping hall 形式,加個 Arcade 的玻璃頂蓋挑空走廊,就變成舒適宜人的室內購物空間。而這個 Liverpool One 呢?它有點難定義,這裡有幾間連鎖百貨如 John Lewis & Debenhams、有幾條或有頂蓋或露天的人行徒步街、有幾個街角小廣場旁邊有連鎖服裝店、當然也有一個山谷般的玻璃頂蓋 Arcade 兩旁遍佈美食餐廳… 這個 Liverpool One 理論上應該是個室內購物中心,可是它巧妙地把這塊利物浦市中心西南區變成了一個購物小城市。
回到旅館,上網查了查這個 Liverpool One 的開發緣起,還真的印證了我那「購物小城市」的假設:這是 2008 利物浦「歐洲文化城市」年之前的指標性都市更新計畫,不但要把大量荒廢閒置的利物浦西南方窳陋地區更新為商業區、讓利物浦重返英國零售業舞台、更要透過這個融入都市紋理的分散化露天設計,將利物浦市中心與港區 Albert Dock 重新連接起來。真的,逛 Liverpool One 不知不覺就在 Window Shopping 中穿越了好多街廓,一鑽出來迎面就是昨天造訪的港邊碼頭區,渾然不覺自己已經從火車站、市中心、一路到港邊走了這麼久!
- Aug 26 Fri 2011 19:27
英國夏日大旅行:Day 6 Liverpool 商務城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