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3 公爵街,利物浦的底層文化
第三天,繼續世界文化遺產之旅。第一天我們看了碼頭區 Albert Dock & Pier Head,第二天看了碼頭後方屬於公司行號與富商的的港都 Commercial Quarter & Cultural Quarter,那麼利物浦的水手們呢?利物浦的中下階級人士都在哪裡居住生活呢?要看這裡的世界文化遺產不一定是看高調堂皇的港區和港都,也還要看見中下階級的常民景觀。
真的,利物浦的世界遺產分區中,就有一區 Duke Street Conservation Area「公爵街保存區」是屬於住宅集中區域,而且超出了利物浦市中心,要往南邊的山上走去。這一區很大很複雜,我們對這裡一無所知,那就來搭個「鴨子船」吧!這種黃色的兩棲觀光船,我們在倫敦街頭看過很多次了,雖然不知其底細,但看了就覺得很炫很想坐一次。
在利物浦可給我們坐到了,這個鴨子船的導覽很逗趣、很常民、很多笑話與惡作劇、甚至很喜歡突然衝下水嚇得大家尖叫連連、當有任何惡搞小把戲時我這個坐第一排的都變成犧牲品 XD 這位利物浦導覽員的道地口音很重,豐富的解說我們恐怕只聽得懂五六成… 不過沒關係,至少它把該去看看的地方都走過一次了,我們就記下路線來,自己還可以再去慢慢逛一次。
原來這一區俗稱 Ropewalks,是利物浦 18 世紀初港口剛剛發跡時,第一個老碼頭 Old Dock 旁邊第一塊新聚集的居住與商業集中區。當老碼頭於 1700 左右開始運作時,機伶的商人和工匠馬上就聚集在碼頭旁的山坡空地,家家戶戶圈了塊地就開起繩子工作坊,因為港口絡繹不絕的帆船有源源不絕的繩子需求。一堆繩子工作坊連結在一起,要把繩子撲得長長直直地快速大量編織製作、也要讓船公司買家方便運輸,就形成了本區一條條長長的平行街道街道景觀,暱稱為 Ropewalks「繩子步道」。
這裡既然是勞工與水手聚集的區域,那當然也要充滿異國文化啦!其中最醒目的當然是在 Nelson Street 納爾遜街周邊的 Chinatown Liverpool 利物浦中國城,號稱全歐洲第一個中國城,也擁有全歐洲最大的中國城牌樓!雖然明顯醒目的中國餐廳不太多,但各種華人辦公室、超市、教會都很多,路上垃圾桶、石獅子、燈籠等等也都是中國式的。中國,尤其是上海香港,和利物浦關係可密切了,尤其是鴉片戰爭結束開港通商後的 1850s,因此許多英國船公司都雇了中國水手來到利物浦,慢慢落地生根成了英國最大的華人社群。
利物浦港都,就像漢堡和安特衛普一樣擁有多國籍水手,其中華人勢力相當龐大,卻也還不是最大的,因為這裡還有 1840s 的愛爾蘭大移民。在饑荒下不得不遠走他鄉的愛爾蘭人,與其想辦法飄洋過海坐幾十天船冒險到美國,不如坐個一天船就到對岸的利物浦。於是,在 1850s 左右短短幾年利物浦就擠進了超過 100 萬愛爾蘭人!愛爾蘭人散見利物浦各處,因此在這裡的 Canning 街區有非常神似都柏林的喬治亞住宅街區,包括一扇扇彩色的喬治亞門。
公爵街保存區,是利物浦港都的住宅區,住在這裡的人什麼階層都有,有船長、水手、碼頭工人、製繩工人、商人、服務業專業人士等等,而且它還一路上坡走向高地「聖詹姆士山」St James's Mount。那麼,利物浦若要蓋一個主教座堂,在這個密集住宅區、城市制高點,是再適合不過了。1880 年才設了教區的利物浦,要蓋的這間大教堂 Liverpool Cathedral 很年輕,尺度卻非常巨大,而且堅持走老派的歌德復興式樣、採用傳統厚重的紅色砂岩,即使一路蓋到了 1978 年都不沾上任何一點現代建築與混凝土構造的痕跡。
既然利物浦來了這麼多愛爾蘭移民,那當然不能只有英國國教的大教堂啦,還要蓋一間給天主教的,就選址在不遠處另一個高地「愉悅山」Pleasant Mount,隔著一條 Hope Street 與紅色砂岩的英國國教大教堂遙遙相對。可惜這個天主教堂建案一直拖延、擱置,終於拖到了 1960s 的現代,蓋出一個與 Liverpool Cathedral 完全不同的 Liverpool Metropolitan Cathedral,前衛得像艘外星太空船降落地球!
公爵街保存區,以前很多異國文化,現在則是創意文化產業基地,譬如這條連接兩間主教座堂的 Hope Street 就是個充滿特色商店、特色餐廳和文化機構的文化街區。有個英國本土藝術家 John King 創作的小廣場公共藝術 A Case History 行李箱雕像群,就總結了 Hope Street Quarter 這一區的文化人與文化機構,譬如 Philharmonic Hall,也包括 Liverpool Institute for Performing Arts,不但披頭四有三人曾在這讀書,狄更斯與許多英國詩人也來這邊教過書。
街頭還有另一個著名的「香蕉羊」公共藝術 Superlambanana,是日本藝術家 Taro Chiezo 的原作,在利物浦則由許多當地藝術家把它放大複製在城市各角落。香蕉與羊,兩者都是英國海權時代在利物浦碼頭貨櫃裡的大宗貨物;把香蕉與羊結合在一起,則帶有一點反省基因改良農牧的警世訊息。這香蕉羊就不只是公爵街保存區的文創產品了,它是整個利物浦的移動公共藝術,在劇院前面有看到過,在 Albert Dock 和 Pier Head 也都有看到過很多隻,而且不定期還會移動到其他城市地標前面停一陣子。
看完了最後一塊世界遺產的保存區,利物浦的帝國港都拼圖終於完整。這裡有 Albert Dock 夜以繼日運轉的碼頭前線、有 Pier Head 的碼頭管理中樞、有 Commercial Area 的港都生產性服務業聚集、有 Cultural Area 中產階級文化中心,最後還有 Ropewalks 的中下階層工作與生活景觀。一般旅人來到利物浦,可能未必會注意到這許多,而多注目在披頭四、搖滾音樂、酒吧夜店、足球球會等等時髦搖擺的流行玩意兒上。
利物浦的時髦搖擺、或是它的文化創新,當然是這個城市獨一無二的性感魅力,但這個性感魅力就是根植在利物浦綜合生產、管理、服務、文教、生活五大面向上一磚一瓦打造的港都物質基礎上,才得以在世界舞台上發光發熱。利物浦的五大世界遺產保存區,就是了解這個文化底蘊的五扇窗子。
- Aug 27 Sat 2011 19:28
英國夏日大旅行:Day 7 Liverpool 水手之城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