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23. Salzburg 莫札特,音樂節,浮華世界

薩爾茲堡有阿爾卑斯傳統風情、有主教國的巴洛克建築、還有瑪麗亞與馮崔普上校的《真善美》,不過我們來薩爾茲堡最主要的重點是一年一度的薩爾茲堡音樂節,尤其今年正逢 90 週年,非來不可!為了這趟音樂節之旅,我們早在半年前就提早上網購票,一次獅子大開口買了十張,最後經過複雜黑箱的配票程序,只配到了兩張而已,這才決定造訪薩爾茲堡日期,也才由此向前向後安排了這整趟蜜月旅程。

Salzburger Festspiele 其實並不只是「音樂節」,事實上包括音樂、歌劇、戲劇、舞蹈等,在全薩爾茲堡幾十個大大小小的場地進行,規模與亞維農和愛丁堡的藝術節不相上下,但有別於亞維農和愛丁堡總吸引前衛劇作和年輕劇迷前來,薩爾茲堡則主打古典傳統路線,吸引的多半是愛好古典音樂的中產階級甚至上流社會人士。造訪薩爾茲堡藝術節,首先要到山腳下找到聚集最多藝術節觀眾們華服出入的 Hofstallgasse,藝術節的資訊中心、紀念品部與售票處就在這裡的主場 Großes Festspielhaus。

暑假期間到維也納,是看不到維也納愛樂的,因為維也納愛樂的暑假作業就是到薩爾茲堡藝術節演出。藝術節九十週年在演出製作上有什麼特別節目呢?其實我們也不知道,因為我們被配到的票就只是很平凡的兩場鋼琴演奏會而已(還好有一場是阿格麗希)。九十週年能參加的特別活動,則是九十週年回顧特展 Das Grosse Welttheater,除了展出薩爾茲堡音樂戲劇傳統、藝術節成立始末、歷年演出廣告海報照片與服裝道具之外,也令人驚訝地有加入藝術節的政治主題,自我批判的意味濃厚,甚至還尖銳地直指參加藝術節的消費者們。

19 世紀末薩爾茲堡就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莫札特音樂節了,慢慢演變成 1920 開辦的全方位薩爾茲堡藝術節,其初始動機其實多多少少令人同情,因為薩爾茲堡開心地當文化獨立的地方城邦五百多年後,在 19 世紀硬生生地被旁邊兩個強權搶來搶去任人宰割,在這個民族國家大行其道的時代薩爾茲堡的文化認同漸漸被抹平... 薩爾茲堡還有什麼自己的東西呢?最鮮明的形象當然就是聲明遠播全歐的莫札特,儘管莫札特本人在薩爾茲堡生活創作的歷程並不長,卻是薩爾茲堡文化認同的最佳代言人。

頭幾屆的薩爾茲堡藝術節,就已經由維也納愛樂、維也納歌劇院與薩爾茲堡的莫札特基金會等古典樂菁英們共襄盛舉,連現在已經在古典音樂留名青史的理查史特勞斯都是早期的主要指揮之一。第一間主場地 Festspielhaus 稍微克難一點地改建山壁旁的老主教馬廄,今日在旁邊的卡拉揚廣場上還可以看到馬噴泉雕像 Pferdeschwemme。

說到卡拉揚,這個備受爭議的古典樂帝王當然也不會在薩爾茲堡藝術節歷史中缺席。儘管藝術節創辦初始動機是令人尊敬的文化認同,很快地薩爾茲堡藝術節越辦越大也樹大招風,在希特勒搞德奧合併的年代裡理所當然地成為第三帝國文化傳聲筒,《真善美》電影中壓軸的馮崔普家庭合唱團也真的在藝術節裡上演過!戰後情況並沒有更好,因為很快地卡拉揚帝王的版圖就擴張到薩爾茲堡藝術節來成為藝術總監,這隻黑手一伸進來就是三十多年直到帝王駕崩,把這個發揚文化的藝術節打造成一個達官貴人與好萊塢明星杯觥交錯的上流派對。「浮華世界」這個非常挑釁的字眼,不是外人在說三道四,而是藝術節官方在九十週年特展中,對這段歷史的自我批判性回顧。

藝術節的浮華世界,當然也擴張到整個薩爾茲堡,到處是禮車、高級餐廳、五星級旅館總統套房等等普羅大眾一輩子也花不起、上流人士卻往往品嚐一半就棄如敝屣的小點心。Hotel Sacher 就是其中的代表,我們一般人即使住不起高檔旅館,還是能進來喝杯冰咖啡吃塊沙河蛋糕,而且令人驚艷地比維也納的還好吃!

不過這裡更有趣的是接待大廳牆上掛的名人照片,好多好多世界知名的總統、國王、公侯貴族、企業大亨與大明星,這麼多名人都下榻過 Hotel Sacher 的總統套房!真令人懷疑,這些名人都是愛樂人士嗎?當全球的平凡愛樂人士努力存錢買票還只得到七零八落的配票時,這些名人拿了這麼多贈票,卻只是來這裡社交談生意,許多人甚至音樂會指出席上半場與中場酒會陪笑完就開溜了... 藝術節到底是個欣賞藝術的文化場合,還是給有錢人賺取文化資本的場合呢?

就像薩爾茲堡藝術節有個美好的文化起始,卻漸漸被文化資本邏輯綁架一般,莫札特也是另一個被綁架的文化形象。走在薩爾茲堡,不論是廣場上、大街上還是公園裡,處處都有莫札特雕像,還有一棟平凡無奇的莫札特故居前面擠滿了排隊的觀光客。

更普及的莫札特形象則是可以妝點滿滿櫥窗的紅色莫札特巧克力,不只小店有賣旅館有賣咖啡館有賣連超市都有賣。想想,在 19 世紀末薩爾茲堡剛剛開始拿莫札特來當文化代言人時,只是紮紮實實地辦個一年一度的莫札特音樂節而已,現在莫札特這個大頭卻已經變成一個一個坑殺觀光客不手軟的文化商品。事實上,莫札特巧克力也是一個文化庸俗化的案例:滿街這麼多紅色莫札特大頭巧克力,就像淡水滿街的阿給一樣,只有一家才是一直遵循原來方式製作的。

這一家就在 Café Fürst,創辦人 Paul Fürst 才是真正的莫札特巧克力創始人,於 1890 創新的手工全圓形填餡巧克力,只不過因為店開在薩爾茲堡而取了個當地歷史人物莫札特的名字而已,這巧克力倒是本身在造型與製作方法上首開先河而在巴黎食品博覽會得了金牌獎。不過今日,Café Fürst 賣的藍色莫札特巧克力儘管品質仍然可能是最好,卻是在市場上規模最小最不起眼的一家,因為當後進的巧克力公司們紛紛搞工廠大量生產時,只有這一家仍然繼續使用手工堅持品質,不過又有多少人知道呢?又有多少人會去在乎品質的差別呢?甚至有多少人會去品嚐莫札特巧克力呢?大部分消費者恐怕只是買來當到此一遊的紀念品而已...

浮華的薩爾茲堡,是個快樂的城市,這裡見到的年輕窮苦背包客不多,反而處處是或優雅或庸俗但都穿金帶銀的青壯年商人貴婦;這裡見到的騎腳踏車市民幾乎是零,處處是拖著行李箱的旅客,甚至還有人拎著行李箱就搭觀光馬車到旅館!來這裡的人彷彿生活都沒有負擔,彷彿家裡都有足夠的閒錢讓他們來文化消費。當然街上還是有很多過日常生活的當地人,但從旅客的形態,就看見了一種與背包客截然不同的觀光性格。

藝術節期間,整個城市都是明顯的藝術節廣告訊息,大街小巷掛滿了橫幅或直幅藝術節廣告,書店也是藝術節主題書展,旅館商家各自擺出藝術節老照片等主題裝飾,這段時間來薩爾茲堡就算只是來一般性的觀光,都不可能忽略藝術節的存在,整個薩爾茲堡也有別於這次行程裡的其他中歐古城街上清閒的樣貌,處處擠滿了遊客,難道都是因為要來看藝術節嗎?我倒是很懷疑其中有多少人真的有票。

看來真的有很多人沒票。中文世界裡關於薩爾茲堡的旅遊書上大多都有教觀光客去看薩爾茲堡藝術節的小撇步:如果買不到票,可以在演出前一個小時左右去演出場地的 Abendkasse 看看有沒有當天被退回的票可以買,再不然,也可以在演出場地前面舉起一張大大的牌子寫著 Suche Karte,看有沒有人會讓售票券。我們昨日提前來阿格麗希的鋼琴演奏會,真的就有看到 Abendkasse 前排了一堆人,甚至還有年近九十的德國背包客老太太!可惜阿格麗希畢竟是大師,想期待有人買了她的票之後又臨時決定不來看,無異是緣木求魚。那在場外呢?也真的有一群人舉著 Suche Karte 的牌子等人讓售,而且大多數是東亞人,恐怕都是照旅遊書的指點來的,只是這些東亞人雖然是在求票,卻往往擺出趾高氣昂的樣子努力撐出品味來,連眼神都不屑與人互動,一點有求於人的禮貌都沒有… 

藝術節期間,不只大歌劇院與音樂廳,全市各地的小廳小劇場們也都拿來演室內樂與舞台劇,連市中心的觀光重點 Domplatz 整個廣場都搭乘了戶外劇場與觀眾席,讓晚上的演出有華麗大教堂為背景更增風采,但讓看不到這場演出的一般遊客們連大教堂的正立面都看不見了。

今晚是我們的第二場音樂會,儘管是一位不知名的新銳年輕鋼琴演奏家獨奏,卻給我們唯一的機會進入 Großes Festspielhaus!這個新的現代化音樂大廳建於 1960,是卡拉揚上任藝術總監初期的代表性建設之一。我們兩個雖然在度蜜月,卻只帶著一般背包客規格的行李,有件簡單的西裝外套與小禮服就不錯了,畢竟我們在歐洲各地包括倫敦巴黎布魯塞爾柏林上古典音樂廳都是這樣穿的,總是和當地的 dressing code 完美融合。但在薩爾茲堡藝術節,簡直就是華服大會串,不管老中青各帶甚至乳臭味乾的青少年不管身材好不好,都有一大堆人穿晚禮服打領結頸掛珠寶項鍊,讓我們這些少數還照一般 simple and elegant 穿法的凡人觀眾自慚形穢… 古典音樂果然是用「品味」來區分階級的最強力手段,不過我們凡人當然也要充滿自信好好享受囉,畢竟我們是來聽音樂、來觀察文化節慶,而不是來人比人的。

↗ 開啟原圖

可惜這次我們終究只被配到兩張鋼琴獨奏會的票,無緣欣賞今年的重點大歌劇製作如葛路克的 Orfeo ed Euridice 或是史特勞斯的 Elektra,沒關係,想看大製作戲劇還有另外一種選擇:在廣場上的大銀幕上,雖然沒有現場即使轉播今年的製作,卻每天都有歷年藝術節精華回顧!住在薩爾茲堡的五個晚上,沒有表演可參加的夜晚我們都可以來這裡坐在廣場上邊吃邊看,一晚有當代窈窕歌劇女神聶翠珂的前衛版歌劇《茶花女》,另一晚有瑞士老明星 Bruno Ganz 的年輕劇作《浮士德》。其實歌劇這東西,在大螢幕看導播提供的多種不同視角,往往還比在歌劇院裡用單一視角看兩個小時更為精采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ysmalllam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