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昨夜的倫敦已經畫上完美句點,今天禮拜天,午飯後不久就要去搭 Eurostar 回比利時上工去。是個收心的日子了,我們已經沒那麼想再多逛什麼旅遊景點,那這個早上可以做什麼呢?看來在倫敦還有兩個知性的選擇:皇家建築學會 RIBA 的英國建築圖書館/檔案館、以及 RIBA 旗下的 The Building Centre 倫敦建築中心。後者聽起來是個比較輕鬆的場合,應該還算適合一個上午的小旅程。
The Building Centre
就像鹿特丹有 Nederlands Architectuurinstituut (NAi)、巴黎有 Pavillon de l'Arsenal,倫敦也有這個推廣政府都市計畫政策的展示中心,以非常淺顯沒有負擔的方式向大眾說明現行都市議題、政策綱領與由大道小各尺度的計畫,而且還擺了很多小模型與精美的彩色海報們。這當然比一片書海的圖書館與檔案館有趣多了!
建築這個中文字眼,或我們舉目所見的建築物,許多文化菁英都會很神聖地稱為 architecture,而認為 building 這個字眼是用來描述那些沒有美感沒有象徵神性的劣作的。不過這間建築中心很直言不諱地命名為 The Building Centre,因為它就是要強調建築的功能性與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與影響,而不是要強調任何尊貴高尚的建築美感,更絕不賣弄全球建築人都喜歡賣弄的眩目語彙嚇死麻瓜,而是要用最生活、最簡單、最理性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帶大家認識倫敦的建成環境 built environment。
The Building Centre 除了展覽廳外,當然也有檔案館和書店,不過都遠比 RIBA 那間來得輕鬆許多,檔案館主要放的是精選的漂亮建築圖片與老照片,圖書館則多半是一般大眾可讀的各方面建築入門書。展示方面有幾個主題:(1) 過去 - 倫敦近代的建築與工程革新史,包括介紹很多鋼鐵建築與土木工程,有 19 世紀工業化的鋼材生產、技術革新、新穎輕巧的鋼橋、鋼造溫室、還有倫敦博覽會的水晶宮等;(2) 現在 - 倫敦當代住宅議題與發展,包括住宅類型如何呼應當代生活型態、智慧型住宅如何整合當代生活科技進入建築、綠建築如何在聲光熱氣水方面回應倫敦環境與倫敦生活中的能量循環... 等等,沒有古蹟保存的主題,但是有一般建築永續維護的主題,這可比十字軍般的古蹟保存來得務實多了。
最令人興奮的展覽主題是 (3) 未來 - 倫敦各小 boroughs, villages, neighborhoods 的地區發展計畫與成長管理,由於有數以百計的計畫,僅選擇性地輪流展出其中一些,就這樣帶我認識了許許多多外圍的、我這幾天根本連邊都沒有沾到的倫敦,還有最大的重頭戲就是:London 2012 奧運年的空間願景,包括奧運選手村的規劃設計破土興建、奧運場館的未來再利用計畫、倫敦新天際線的塑造、以及東區 Stratford 搭著奧運順風車的重點都市再生。
看著眼前這個大模型,一個和我這週所見完全不同的倫敦天際線已經成形,除了現有 City of London 的高樓大廈之外,還有南岸的 The Shard 碎玻璃片大廈和北岸 City 裡面的紙卷大廈,總共有七棟新高樓要給倫敦煥然一新的天際線。果然是倫敦,自 1920s 歐洲開始蓋起摩天大樓以來,每個國家都一直受到強力古蹟保存聲浪所阻礙(而事實上,高樓大廈只不過是比古蹟高,對古蹟卻沒有具體傷害),僅有德國法蘭克福、波蘭華沙、西班牙馬德里等等少數地方能夠理性評估自己的城市需求,不計毀譽地毅然發展。而說到歐洲幾個真正的大都會,巴黎就只有本事在外圍 La Défense 自己圈一塊地開發,倫敦卻能大膽地在古城中心成功開發,同時將所有分級指定的古蹟妥當保護。
再看到 2012 倫敦奧運場館計畫模型,就在市中心東區不遠處的一塊河岸大空地,當然我也不知這塊空地過去是否蓋了社區也不知是不是都被拆遷了,不過這塊地確實已經被整平整空。倫敦奧運號稱要用最廉價預算、最便宜材料與最生態工法建造便宜好用可回收可再利用的所有場館,而更炫的是只剩三年了,這些建築目前還只是紙上談兵還沒蓋出個影子來。接下來三年會是全球建築的關鍵時刻,儘管現在全球最大規模的建築開發只可能發生在中國與其他新興國家而絕不會發生在英國,但已經歷過最財大氣粗輝煌時代的英國,在新的世紀要走健康、簡樸、永續的路線給世界一個新典範!我們期許:2012 倫敦奧運期間一定還要再來!(2012 補充:最後因為沒假,2012 只來了女王鑽禧週末,卻與倫敦奧運失之交臂了...)
臨去秋波的 Hyde Park
離開建築中心,去 China Town 隨便買個燒臘便當與冰豆漿,帶回海德公園 Hyde Park 野餐,等著回到公園對面的旅館拿行李。九月底的中午,坐在公園長凳上原來如此愜意,看著慢跑的健美男女、大朋友帶著小朋友拿落葉互打、小學生不分男女在草地上學習踢足球、有錢人家的姊姊帶妹妹勁裝結束策馬散步、女王的天鵝們垂著頭在湖面滑水曬太陽。公園,原來也是倫敦的一種玩法,這次的倫敦之旅似乎行程跑得有點太緊,渾然忘了在英國城市旅遊就該躺在公園看小說、睡午覺、曬太陽呀!
不知不覺走遠到了公園另一端,這裡是另一個皇家景觀 - 維多利亞女王的夫婿亞伯特親王紀念碑 Albert Monument 以及倫敦最絢麗的音樂廳 Royal Albert Hall。原來海德公園正是昨日的「明日的倫敦」,今日風靡全球各國爭相舉辦的世界博覽會 World Expo,第一屆就於 1851 辦在倫敦海德公園南邊這塊地方,而且就是由具有前瞻性的 Albert 親王一手推動的!現在 Albert Monument 的所在地,就是當年 Albert 親王迎接各國皇室政要與工業家們進入革命性的鋼鐵玻璃建築水晶宮,讓 Victoria 女王揭幕第一屆世界博覽會的地方。
想想當年的 World Expo,是英國的工業化與全球貿易盛極一時、而歐陸其他國家也紛紛跟上工業化腳步、一起發展各種科技產品並搜羅各種異國珍奇的時代,那時的世界博覽會充滿一種人定勝天、明天會更好、世界會大同的希望,可惜一個半世紀下來,博覽會漸漸地演變成為各國展示國力、順便發發廣告與觀光財的園遊會了。回想起在比利時,這個小小國家居然就辦過六次世博會!在 Bruxelles, Liège, Gent 都找得到以 Expo 為名的公車站牌與老場館建築群,也許 Albert 親王和他的比利時國王叔叔與堂哥都有類似的發明與冒險興趣吧?而身在英國,他有比利時國王沒有的深厚工業基礎與全球布局,而能成就這個世界博覽會的濫觴。
2012 倫敦奧運復甦了倫敦東區,並不是倫敦史上第一次,1851 倫敦世博會就已經復甦了今日我們很熟的倫敦高檔地區 South Kensingotn。靠著這首屆博覽會的收入,海德公園南邊的 South Kensington 以 Albert 親王之名進行了大規模的都市更新開發,這裡於是成為倫敦近代第一個科學工業與藝術的研發展示重鎮,有設計學生最愛的 V&A Museum、小朋友最愛的 Natural History Museum、科男目不轉睛的 Science Museum、追星族的演唱會聖地 Royal Albert Hall,還有新成立的皇家學院們包括 Royal College of Arts, Royal College of Music,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配上今日英國第一理工名校 Imperial College 前身的一眾學院們,這裡以亞伯特城 Albertpolis 之名,要讓首屆博覽會探索世界迎接未來的志業在新世紀裡繼續下去。
看來馬路的另一邊還有好多東西可瞧,就別依依不捨了,對岸 Royal Albert Hall 必須是我們海德公園的最後一眼,乾脆一點回到旅館拿行李吧。反正,這個每天都令人驚奇的,每天可以看不同表演、逛不同博物館、上不同市場的倫敦,值得一來再來,每個時節每個不同的年頭都有令人期待的事情上演著,我們一定還會再回來!
The Building Centre
就像鹿特丹有 Nederlands Architectuurinstituut (NAi)、巴黎有 Pavillon de l'Arsenal,倫敦也有這個推廣政府都市計畫政策的展示中心,以非常淺顯沒有負擔的方式向大眾說明現行都市議題、政策綱領與由大道小各尺度的計畫,而且還擺了很多小模型與精美的彩色海報們。這當然比一片書海的圖書館與檔案館有趣多了!
建築這個中文字眼,或我們舉目所見的建築物,許多文化菁英都會很神聖地稱為 architecture,而認為 building 這個字眼是用來描述那些沒有美感沒有象徵神性的劣作的。不過這間建築中心很直言不諱地命名為 The Building Centre,因為它就是要強調建築的功能性與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與影響,而不是要強調任何尊貴高尚的建築美感,更絕不賣弄全球建築人都喜歡賣弄的眩目語彙嚇死麻瓜,而是要用最生活、最簡單、最理性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帶大家認識倫敦的建成環境 built environment。
The Building Centre 除了展覽廳外,當然也有檔案館和書店,不過都遠比 RIBA 那間來得輕鬆許多,檔案館主要放的是精選的漂亮建築圖片與老照片,圖書館則多半是一般大眾可讀的各方面建築入門書。展示方面有幾個主題:(1) 過去 - 倫敦近代的建築與工程革新史,包括介紹很多鋼鐵建築與土木工程,有 19 世紀工業化的鋼材生產、技術革新、新穎輕巧的鋼橋、鋼造溫室、還有倫敦博覽會的水晶宮等;(2) 現在 - 倫敦當代住宅議題與發展,包括住宅類型如何呼應當代生活型態、智慧型住宅如何整合當代生活科技進入建築、綠建築如何在聲光熱氣水方面回應倫敦環境與倫敦生活中的能量循環... 等等,沒有古蹟保存的主題,但是有一般建築永續維護的主題,這可比十字軍般的古蹟保存來得務實多了。
最令人興奮的展覽主題是 (3) 未來 - 倫敦各小 boroughs, villages, neighborhoods 的地區發展計畫與成長管理,由於有數以百計的計畫,僅選擇性地輪流展出其中一些,就這樣帶我認識了許許多多外圍的、我這幾天根本連邊都沒有沾到的倫敦,還有最大的重頭戲就是:London 2012 奧運年的空間願景,包括奧運選手村的規劃設計破土興建、奧運場館的未來再利用計畫、倫敦新天際線的塑造、以及東區 Stratford 搭著奧運順風車的重點都市再生。
看著眼前這個大模型,一個和我這週所見完全不同的倫敦天際線已經成形,除了現有 City of London 的高樓大廈之外,還有南岸的 The Shard 碎玻璃片大廈和北岸 City 裡面的紙卷大廈,總共有七棟新高樓要給倫敦煥然一新的天際線。果然是倫敦,自 1920s 歐洲開始蓋起摩天大樓以來,每個國家都一直受到強力古蹟保存聲浪所阻礙(而事實上,高樓大廈只不過是比古蹟高,對古蹟卻沒有具體傷害),僅有德國法蘭克福、波蘭華沙、西班牙馬德里等等少數地方能夠理性評估自己的城市需求,不計毀譽地毅然發展。而說到歐洲幾個真正的大都會,巴黎就只有本事在外圍 La Défense 自己圈一塊地開發,倫敦卻能大膽地在古城中心成功開發,同時將所有分級指定的古蹟妥當保護。
再看到 2012 倫敦奧運場館計畫模型,就在市中心東區不遠處的一塊河岸大空地,當然我也不知這塊空地過去是否蓋了社區也不知是不是都被拆遷了,不過這塊地確實已經被整平整空。倫敦奧運號稱要用最廉價預算、最便宜材料與最生態工法建造便宜好用可回收可再利用的所有場館,而更炫的是只剩三年了,這些建築目前還只是紙上談兵還沒蓋出個影子來。接下來三年會是全球建築的關鍵時刻,儘管現在全球最大規模的建築開發只可能發生在中國與其他新興國家而絕不會發生在英國,但已經歷過最財大氣粗輝煌時代的英國,在新的世紀要走健康、簡樸、永續的路線給世界一個新典範!我們期許:2012 倫敦奧運期間一定還要再來!(2012 補充:最後因為沒假,2012 只來了女王鑽禧週末,卻與倫敦奧運失之交臂了...)
臨去秋波的 Hyde Park
離開建築中心,去 China Town 隨便買個燒臘便當與冰豆漿,帶回海德公園 Hyde Park 野餐,等著回到公園對面的旅館拿行李。九月底的中午,坐在公園長凳上原來如此愜意,看著慢跑的健美男女、大朋友帶著小朋友拿落葉互打、小學生不分男女在草地上學習踢足球、有錢人家的姊姊帶妹妹勁裝結束策馬散步、女王的天鵝們垂著頭在湖面滑水曬太陽。公園,原來也是倫敦的一種玩法,這次的倫敦之旅似乎行程跑得有點太緊,渾然忘了在英國城市旅遊就該躺在公園看小說、睡午覺、曬太陽呀!
不知不覺走遠到了公園另一端,這裡是另一個皇家景觀 - 維多利亞女王的夫婿亞伯特親王紀念碑 Albert Monument 以及倫敦最絢麗的音樂廳 Royal Albert Hall。原來海德公園正是昨日的「明日的倫敦」,今日風靡全球各國爭相舉辦的世界博覽會 World Expo,第一屆就於 1851 辦在倫敦海德公園南邊這塊地方,而且就是由具有前瞻性的 Albert 親王一手推動的!現在 Albert Monument 的所在地,就是當年 Albert 親王迎接各國皇室政要與工業家們進入革命性的鋼鐵玻璃建築水晶宮,讓 Victoria 女王揭幕第一屆世界博覽會的地方。
想想當年的 World Expo,是英國的工業化與全球貿易盛極一時、而歐陸其他國家也紛紛跟上工業化腳步、一起發展各種科技產品並搜羅各種異國珍奇的時代,那時的世界博覽會充滿一種人定勝天、明天會更好、世界會大同的希望,可惜一個半世紀下來,博覽會漸漸地演變成為各國展示國力、順便發發廣告與觀光財的園遊會了。回想起在比利時,這個小小國家居然就辦過六次世博會!在 Bruxelles, Liège, Gent 都找得到以 Expo 為名的公車站牌與老場館建築群,也許 Albert 親王和他的比利時國王叔叔與堂哥都有類似的發明與冒險興趣吧?而身在英國,他有比利時國王沒有的深厚工業基礎與全球布局,而能成就這個世界博覽會的濫觴。
2012 倫敦奧運復甦了倫敦東區,並不是倫敦史上第一次,1851 倫敦世博會就已經復甦了今日我們很熟的倫敦高檔地區 South Kensingotn。靠著這首屆博覽會的收入,海德公園南邊的 South Kensington 以 Albert 親王之名進行了大規模的都市更新開發,這裡於是成為倫敦近代第一個科學工業與藝術的研發展示重鎮,有設計學生最愛的 V&A Museum、小朋友最愛的 Natural History Museum、科男目不轉睛的 Science Museum、追星族的演唱會聖地 Royal Albert Hall,還有新成立的皇家學院們包括 Royal College of Arts, Royal College of Music,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配上今日英國第一理工名校 Imperial College 前身的一眾學院們,這裡以亞伯特城 Albertpolis 之名,要讓首屆博覽會探索世界迎接未來的志業在新世紀裡繼續下去。
看來馬路的另一邊還有好多東西可瞧,就別依依不捨了,對岸 Royal Albert Hall 必須是我們海德公園的最後一眼,乾脆一點回到旅館拿行李吧。反正,這個每天都令人驚奇的,每天可以看不同表演、逛不同博物館、上不同市場的倫敦,值得一來再來,每個時節每個不同的年頭都有令人期待的事情上演著,我們一定還會再回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